能快速过渡到什么都很便利的社会,也不会有人去闹的。
&esp;&esp;因此,大秦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下去。稳扎稳打,而不是想着走捷径。
&esp;&esp;捷径可没那么好走。
&esp;&esp;期间华国也提出过可以支援教育等事业,但都被秦国拒绝了。脱离了诡域之后语言都不通,风俗也迥异,怎么支援?
&esp;&esp;对面确实已经有了完善的教育体系,能让“留学生”快速成长起来,花个十几年就能培育出一大批合格的技术性人才。
&esp;&esp;可那又如何呢?
&esp;&esp;教育是最不能叫别国插手的事情,哪怕人家只教技术也不行。
&esp;&esp;双方最好进行有限的交流,各取所需之后就保持距离。两千年的代沟不是说着玩的,彼此也一直都对国民隐瞒这一番外交关系。
&esp;&esp;因为他们都不想让国民受对面的社会风气和经济文化影响。
&esp;&esp;事实上两边在进行过一些必要的交流之后,后续来往就不多了。华国试探过后发现秦国难以渗透,就放弃了继续做那些未雨绸缪的布局。
&esp;&esp;说真的,华国方还挺担心秦国会跑来占领蓝星的。
&esp;&esp;毕竟大家都笑称秦始皇看到地盘就想据为己有,把所见之地都纳为大秦领土。哪怕对面抵挡不住自家的热武器威胁,可人家拥有更高一筹的诡异力量。
&esp;&esp;诡异的特殊能力多而杂,华国其实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应对。华国至今还没出现乙级觉醒者,大秦却有很多,甚至还有甲级的。
&esp;&esp;所以对面其实也挺忌惮他们的。
&esp;&esp;扶苏在双方交换到足够的急需品后就果断关闭了两界的联络,彼此各自安好。
&esp;&esp;不过让他比较意外的,是华国除了物资交换之外,还提出过想借阅大秦的各类藏书。尤其是那些后来被项羽火烧咸阳宫弄失传的,以及各国的史书。
&esp;&esp;大秦方因此去了解了一下蓝星那边的历史学界,顺带着就了解到了考古学界,然后……
&esp;&esp;群臣义愤填膺:
&esp;&esp;“无耻!大逆不道!竟然挖掘陛下的陵寝!太可恶了!”
&esp;&esp;要不是君上没发话,他们就要带兵打过去了。
&esp;&esp;秦政看着这群人,只问了一句:
&esp;&esp;“你们打得过对面吗?”
&esp;&esp;群臣就蔫下去了。
&esp;&esp;老秦人还从没感受过这等憋屈,他们是头一次在军事实力上被人吊打。
&esp;&esp;太子殿下竟然还笑得出来:
&esp;&esp;“憋屈是吗?那就记住你们现在的不甘,不要忘了如今君上遭遇到的屈辱,牢记军队战力的重要性。”
&esp;&esp;大一统王朝最怕的便是安定久了,就开始懈怠军事。
&esp;&esp;扶苏通读过了从华国那边拿到的史书记载,他发现汉朝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强盛的军事实力,很大原因是匈奴一直虎视眈眈。
&esp;&esp;哪怕到汉末,看似胡人都被打服了。但实际上一有机会还是会跳反,一直在给汉朝制造压力。
&esp;&esp;到了唐朝就不同了,民族大融合确实风光无限。四夷无法给李隆基造成太大的压力后,这个人堕落得比谁都快。
&esp;&esp;汉朝四百年没出过这么敢高枕无忧的皇帝,唐朝分明在李隆基登基之前还饱受反叛的戎狄骚扰,李隆基就敢放松警惕。
&esp;&esp;虽说军队上头没有懈怠练兵,可光军队不懈怠没用,统治者懈怠了比军队懈怠了还要灾难。
&esp;&esp;说一个反常识的事情。
&esp;&esp;宋朝的军备开支吊打历朝历代,宋朝最出名的三冗问题里有个冗兵。
&esp;&esp;他们每年拿着大量钱财去养军队,军队人数非常夸张。但是有什么用呢?大部分军队作战实力很差,就是吃空饷的。
&esp;&esp;好不容易出现一些作战强的队伍,又遇到皇帝和高官拉跨。有时候是皇帝想打官员拖后腿,有时候是皇帝和官员一起拖后腿。
&esp;&esp;扶苏冷冷地审视着下方众人:
&esp;&esp;“诸卿想来也不愿意重蹈两宋覆辙吧?”
&esp;&esp;他们大秦很大概率不会削减军队开支,但是就怕官员脑子拎不清,时间长了拿养猪的法子养兵。
&esp;&esp;群臣被骂得不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