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宋渊定定心神,安慰道:“郡主不必太过忧虑。不管京城出什么事,都乱不到我们南阳郡来。”
&esp;&esp;可她似乎不再满足于只守着南阳郡。她的野心越来越大,目光越来越远,从南阳郡一路向北看,势力不停扩张……京城一旦生乱,必然要被波及。
&esp;&esp;姜韶华深深呼一口气:“先不说这些了。今年春耕即将开始,我也该开始巡查军营和十四县了。舅舅去安排吧!”
&esp;&esp;宋渊拱手领命,退了出去。
&esp;&esp;姜韶华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目光漂浮不定。许久之后,长长叹了一声。
&esp;&esp;……
&esp;&esp;姜韶华的烦恼,不为人知。对着最亲近的人,也不便吐露。
&esp;&esp;五日后,姜韶华在一千亲卫的随行守护下开始了今年的巡查。
&esp;&esp;南阳郡上下早就习惯了郡主的行事做派,正值春耕,县令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去田间转悠。对新开垦出的荒田耕种,尤其关注。
&esp;&esp;对汤家来说,今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esp;&esp;随着新粮的推广,汤氏粮铺从南阳郡第一粮商,一跃成为北方名气最大的粮商。十五家粮铺,现在专门卖新粮粮种,每日排队买粮种的百姓能排出两里地。
&esp;&esp;新粮耐旱耐寒,产量极高。只要是种了新粮的人家,都知道新粮的好处。之前没种的,眼睁睁看着别人家地里丰收,早就红了眼。今年汤氏粮铺一开门,几乎被抢着买粮种的人挤破门槛。
&esp;&esp;汤家的烦恼也来了。
&esp;&esp;人手根本就不够用。所有能派出去的男丁都出去了,近支远支的都算上,人手还是不够。
&esp;&esp;“郡主说了,今年还要再开五家新粮铺,人手根本就不够用。”汤五太爷对着汤老太爷诉苦:“一家粮铺,少说也得三四个人撑着。就这幸亏有亲卫营的人跟着打下手,不然更忙不过来。”
&esp;&esp;汤五太爷在外奔波两年,今年特意回来,也是为了参加郡主的及笄礼。现在又该启程动身离去了,黑瘦了一圈的脸倒是格外有精神。
&esp;&esp;汤老太爷慢腾腾地说道:“人手不够,就别拘泥于汤家男丁,招些可靠的人,一边教导一边当差做事,磨炼个几年就能当用了。”
&esp;&esp;“这事你只管放开手去做,族里这边有我给你撑着,没人敢啰嗦多嘴。”
&esp;&esp;说着,白了一眼过去:“你这混账,一肚子心眼,私下里早就这么干了。现在和我说,还不是想让我给你背一背黑锅。”
&esp;&esp;汤五太爷嘿嘿一笑。
&esp;&esp;第446章 边关(一)
&esp;&esp;太和三年的春日,熬过了旱灾蝗灾瘟疫,百姓们刚缓过一口气来,积极地买粮种开垦农田开始春耕。
&esp;&esp;可惜,老天根本不让朝堂安稳,也不肯让龙椅上年轻的太和帝安宁。在三月初四这一天,朝廷接到了边军送来的急报。
&esp;&esp;“柔然骑兵进犯边关!”
&esp;&esp;“边军大败,失了彭城,退守司州。”
&esp;&esp;“彭城被烧毁,钱粮被抢之一空,成年百姓被掳走,老弱孩童被屠戮!”
&esp;&esp;站报上寥寥数语,透着浓厚的血腥气,直扑而来。
&esp;&esp;太和帝俊脸惨白,身体晃了晃,眼前骤然一黑。
&esp;&esp;一旁的郑宸面色一变,迅疾上前扶住太和帝:“皇上请息怒!保重龙体!”
&esp;&esp;王瑾等人满面忧色,围拢上前。
&esp;&esp;太和帝闭着眼,许久才勉强睁开,眼珠子都泛着红,声音颤抖个不停:“彭城被柔然屠城!数万百姓要么被杀,要么被掳走做奴隶。你们让朕怎么息怒,怎么保重!”
&esp;&esp;“左锋该死!该死!”
&esp;&esp;太和帝愤怒的喊声,在殿内回荡。
&esp;&esp;王瑾心里倏忽一沉。左锋正是左大将军的名讳。众人皆知,王丞相能掌控朝堂,一来是因为有张尚书戴尚书周尚书等一众文官拥护,二来,统领十万边军的左大将军是王丞相的人。
&esp;&esp;大梁号称四十万军队,边军就占了四分之一。每年拨给边军的军费,要占国库收入的近两成。
&esp;&esp;这些年,左大将军也算劳苦功高,牢牢守住了边关,将柔然等外族骑兵挡在了关外。所以,哪怕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