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他多多相处,看到他身上的长处,不要因为其生母便鄙薄他。
“可他如今也是初来乍到,头一回祭祖,便由他领头,倒让你这个玉和的正妻倒退一舍……你固然是心甘情愿,也需得考虑族人的看法。眼下,族人还不知显之品性,却容易因三弟妹与曹氏多年行事傲慢,误会显之不敬尊长。你与玉和本是为了孩子好,可这个做法,又与揠苗助长何异?”
文氏顿时犹豫了,吞吞吐吐地说出一个想法:“母亲的意思……是想让儿媳……领祭?”
宋氏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反而说起了旧事:“当年我们老爷与三老爷定下玉和兼祧时,就不曾提过什么两房妻子,各承香火的话。我们都是想着,你与玉和少年夫妻,你身体也算康健,日后必定多子多福,嫡长子继袭三房香火,嫡次子便过继我们二房为嗣,如此皆大欢喜。可因为曹家霸道,三弟妹又糊涂,差点儿毁了你们的婚约,不得已,宗房与我才劝说玉和,将你暂定为二房嗣媳,与玉和完婚。倘若曹家知耻而退,自然没有什么平妻不平妻的事,你们俩便是正经元配夫妻。倘若曹家厚颜无耻……至少也能保得你的名份安危。
“如今十六年过去,曹氏自请下堂,拨乱反正,你便是玉和唯一的妻子了,又是元配,玉和也不会提什么再娶一门平妻,为三房嗣媳的话。那就照着最初两位老太爷议定的安排来好了。你是玉和的妻子,不分什么二房、三房的话了,三弟妹与我,都是你婆婆。你们夫妻属意显之承继三房,谨之承继二房,那也照你们的意思来。”
所以,对于三房老太爷谢泽湖的祭礼,还是要由身为儿媳的文氏来主持,谢显之跟随在嫡母身后行礼,谢谨之既是嫡出,也要排在庶弟们前头,与兄弟们一道向祖父祭拜。
文氏听得有些激动,眼圈都红了:“母亲!这……”
宋氏淡淡一笑:“就这么办吧。族人也不会有异议的。若有谁质疑,就说是我的意思。”
谢慕林在旁听得目瞪口呆,不由得露出了苦笑。她好不容易才让文氏与谢老太太稍稍划清了界限,明确了两人不是婆媳的关系,结果宋氏几句话,又让她们做回了婆媳吗?这是要搞哪样?!
静坐一旁的谢梅珺看着嫂嫂文氏茫然无措的模样,便笑着上前安抚她道:“母亲是真心这么想的,三嫂只管答应了就是。我们知道,三婶娘一直觉得母亲在跟她抢儿子,所以怀恨在心,做了许多荒唐可笑的事。可她太低看母亲了!母亲才不会在这些名分上头的事与她争长短。当日父亲与三叔定下三哥兼祧,一是怕我出嫁后,母亲年纪大了,无人奉养;二是想要借着嗣父子的关系,以翰林身份为三哥铺平前程道路,省得三哥在士林中与人结交,总被人笑话是商家子。可这两条顾虑,如今都不存在了。”
谢泽川虽早逝,他的遗孀宋氏却坚持把竹山书院办了下来,还越办越红火,如今已是湖、苏一带有名的书院了。书院泽被湖阴乡野,宋氏更是大力扶持谢氏子弟,即使嗣子谢璞常年在外,宋氏又没有儿子,也不必担心养老的问题。无论是谢氏宗族中人,还是书院师生,都对她敬重有加,时常亲自或派代表来信问候,四时八节,从来不缺孝敬。谢氏族中的晚辈,还会主动每日到她家中听候吩咐。
宋氏的女儿谢梅珺,本来是嫁给了世交家的杨意全为妻,并不是招婿。可是杨意全进了书院执教,已经是默认的下任山长,平时全家住在书院中,也时常会到谢家二房大宅来请安、小住。湖阴县城中的杨氏宗族,已经默许了他的做法。杨意全得父族支持,得以继承岳父遗泽,对岳母宋氏,自然也要尽孝道。他的儿女,自小在宋氏身边长大,日后自然也会继续孝顺外祖母。
如此一来,谢璞夫妻是否会回乡承欢宋氏膝下,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宋氏对嗣子是不会要求太多的,因为她有亲生的女儿、外孙在身边陪伴,又有倾注了多年心血的门生孝敬,一点儿都不缺人关心。
而另一方面,谢璞因生母之故,在远离宗族的情况下,提前参加了会试,考取了功名,又因身家豪富被曹家看中嫁女,这商家子的名头,早就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根本摘不下来了。世人是否知道他是翰林嗣子,书香之后,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宋氏表示,她比谢老太太这位妯娌要好命多了。她有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在膝下尽孝,身边所有人都对她真心敬爱尊重。而谢老太太呢?虽然带走了儿子,可儿子十几年来一直在外任上,也没在她身边侍奉过几日,有两房儿媳,一房是心怀叵测只会利用忽悠她,一房是被她刻意打压得如今渐渐离心,儿孙们也没几个是真心孝顺她的。
两者如何能相比?
宋氏已经是人生赢家,并不介意向境遇可怜的妯娌,释出一点善意。
回报
文氏有些懵。
不过,她一向把自己当成是谢璞的妻子,谢泽湖与谢老太太吕氏的儿媳。虽然她前一日才下定了决心,要多孝顺宋氏这位嗣婆婆,而把谢老太太摆正到“叔婆婆”的位置上,但十几二十年来认定的观念是没那么容易改变的。她很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