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瞥他一眼:“莫说风凉话。”
&esp;&esp;丁景焕耸耸肩:“反正你别因为文尚书几句话,就推辞了娘娘的安排啊。我这边需要你的帮忙。”
&esp;&esp;宋叙轻应了声好:“这也正是我心中所愿。娘娘愿意成全我,我又怎么会辜负娘娘的一番好意呢。”
&esp;&esp;宋叙和文盛安的这场书房谈话,完全是不欢而散。
&esp;&esp;甚至可以说,这是宋叙第一次忤逆文盛安的安排。
&esp;&esp;离开文府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
&esp;&esp;宋叙用指骨揉了揉自己的眉心,压下眼角眉梢的倦怠。
&esp;&esp;“宋大人。”
&esp;&esp;马车拐入梨酒巷子,宋叙刚下马车,就看到娘娘身边的内侍总管崔弘益站在府门口,笑着朝他打招呼。
&esp;&esp;“崔内侍,你怎么来了,是娘娘还有什么吩咐吗?”
&esp;&esp;崔弘益将手里提着的食盒递了过去。
&esp;&esp;“下午御膳房做了海棠花酥。陛下来给娘娘请安时,说到宋大人最喜御膳房做的海棠花酥,娘娘就命奴才给您送一份过来。”
&esp;&esp;
&esp;&esp;修订律法乃国朝大事,光是前期的商议与讨论,还有归纳整理各地的案例,就要花上至少大半年。
&esp;&esp;即使一切顺利,也得两三年才能看到成果。
&esp;&esp;霍翎将事情安排下去后,就没有再过多关注。
&esp;&esp;三月时,霍翎收到了一封从苍州寄来的书信,寄信人是祝婉。
&esp;&esp;在信件里,祝婉详尽而细致地汇报了慈幼局一事。
&esp;&esp;短短半年时间,从选址到建立再到收容孤儿,如今苍州慈幼局已经容纳了九十二名孩童,还另外聘请了两个奶娘,两个厨娘,一个门房和一个专门洒扫的丫鬟。
&esp;&esp;祝婉是商户出身,既懂得打理账目,又识文断字,暂时兼领了账房和夫子的职务。
&esp;&esp;她在信里说,如今慈幼局规模不大,框架才刚刚搭建起来,等过一段时间收容的孩子越发多了,她这边也兼领不过来了,会再考虑聘请一个夫子。
&esp;&esp;霍翎看完以后,微微颔首。
&esp;&esp;其实真要说起来,祝婉的进展不算快。
&esp;&esp;阳安长公主在接手了京师慈幼局的任务后,很快筹集了充足的资金,又很快选好了地址。
&esp;&esp;赶在过年前,京师慈幼局就已经将人手搭建起来,还收容了不少孤儿。
&esp;&esp;但阳安长公主只能算特例。
&esp;&esp;祝婉没有阳安长公主那样强大的背景,也没有阳安长公主那样充足的资金,花的时间虽然长了一些,却照样将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esp;&esp;在许多细节上,出身民间的祝婉也把握得更好。
&esp;&esp;做出来的成果,也更具有推广意义。
&esp;&esp;这样的稳扎稳打,才是让霍翎最满意的地方。
&esp;&esp;“看来可以考虑多建两座慈幼局了。”
&esp;&esp;霍翎沉吟片刻,提笔写下“燕西”与“燕北”。
&esp;&esp;兵家必争之地,民生也更多艰。
&esp;&esp;
&esp;&esp;五月,青州知府送来急报,称青州数月没有下过一场雨,良田恐有绝收之苦。
&esp;&esp;与此同时,江南数县暴雨成灾,下游堤坝岌岌可危。正在巡视江南的陈浩言特意递了密折进京,请朝廷尽快做好救灾准备。
&esp;&esp;就连京师也不太平。
&esp;&esp;眼看着
&esp;&esp;就到了秋收的时节,一场冰雹突然席卷而来,不仅砸坏良田,还损毁了许多人家的房屋。
&esp;&esp;最倒霉的还属白虎营乐统领。
&esp;&esp;冰雹来临时人刚好在郊外,连个能躲藏的地方都找不到,被冰雹砸中了头,当天晚上人就不太好了,第二天家眷就往宫里报了丧。
&esp;&esp;霍翎收到报丧,也觉得乐统领走得实在冤枉,加上乐统领是在外头巡视时出的事,她给乐家赐下许多奠仪,又另外赐了三千两,让乐家用来治丧。
&esp;&esp;乐统领有三个儿子,头两个儿子都已经在父亲的庇护下出了仕,只有最小的一个儿子还在念书。
&esp;&esp;霍翎又给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