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之战,为柴荣这一次的亲征北伐划上了一个不圆满的结束符,如果一定要在这里留下一个标点符号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一长串的省略号。本来柴荣撤兵的时候没想这么多,就是撤呗,结果这一撤不要紧,他的这些原本士气高昂的周军一下子没了斗志,又开始恢复了一开始的土匪本性,回去的时候该抢的抢了该烧的烧了,又将河东人民狠狠地折腾了一顿。但是这还不算,更厉害的人物,直接就把军需物资偷走了。或者自己拿着买了或者偷走自己用了,反正就是整的乱七八糟的,整个大营鸡飞狗跳,这让柴荣有点始料不及,也有点意外,这也让他对于这一战的失败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本来刘崇在城里看着柴荣大军终于退走了,心里那叫一个激动,他知道自己最起码暂时保住小命了,只要自己好好经营,后周想要再次进入河东,那也是不容易的。而他在城楼上看着撤兵像是逃亡一般的阵营和队伍,他心里又有想法了,准备派一支精锐偷袭后周一下,好好地报上一仇,但是很遗憾,他刚刚带着大军出去,在门口不远就碰见了后周的老将曾经参与过镇压慕容彦超叛乱的药元福。本来柴荣一心挫败,在撤兵的时候就没有想到留下来人防止北汉偷袭。但是药元福此时却占了出来,毕竟是老将,战斗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于是他就主动要求留下来为大军断后,柴荣听了之后,也是恍然大悟,就让药元福带着一些人在后面防止刘崇的偷袭。没想到刘崇还真是派了一支精锐杀了出来了,这让药元福很兴奋,也让柴荣感觉到很侥幸,因为要不是药元福,他一心想着这一次战败,根本没有想到撤兵的时候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刘崇偷袭失败,只好灰溜溜的逃回了太原城里,但是就算是没成功,刘崇心里也已经满足了,因为最起码他的小命保住了,北汉的江山保住了。其实柴荣撤兵之后,最悲伤的我觉得应该不是柴荣,而是那些早早投降了柴荣的各州刺史和已经为柴荣交过税的百姓们。这些当官的刺史们还有大大小小投降后周的官员,听说后周撤兵了,一个都傻眼了,随即反应过来,急忙回家收拾细软带着孩子老婆也跟着后周跑了,在北汉他们已经呆不下去了,那就只能赶紧带着一家老小客居中原,继续跟着柴荣混。对于这些人,柴荣也是觉得很愧疚的,所以对于他们弃城而逃,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都撤了,也没有什么资格去说别人。这里面只有一个代州,没有放弃抵抗,城里面管事的也没有逃命,而是选择了据城死守,刘崇在后周撤军之后,就派人迅速收服了被后周迅速占据的十多个州,此时就剩下一个代州还在顽抗。或许打后周刘崇不敢了,也打不过,但是想要打一个小小的代州,对于刘崇来说还是很简单的,没有费多少的功夫,刘崇拿下了代州,再次恢复了和后周开战之前的领土和疆域,他又是一个完整的北汉皇帝了。这一战对于刘崇来说,其实并不能算是一场失败,所以对于柴荣来说也不能算是一场胜利,双方互有胜负,北汉方面的优势主要就是兵员素质和军队纪律上面,这一点从史书中咱们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窥一斑而知全豹,当时后汉的兵员素质还算是不错的。这一点就是北汉的优势。北汉的优势那反过来就是后周的劣势,柴荣的优势在于将领和统帅还有民心,但是他的不足和致命的短板就是军队纪律不行,打仗时找不到人,打赏时到处伸手,领着这样一群兵油子,别说是柴荣,就算是把历史上全部有名的将军们集中到一起,也不一定带的起来。大将运用大军的最高境界就是犹如臂使,但是柴荣指挥这些兵油子,咱不说犹如臂使了,只要是不打着自己就算是好的了,还想着能够犹如臂使,这纯粹是痴心妄想。咱们上面也讲到因为军队纪律不行而坏了柴荣的大事的,第一个就是樊爱能和何徽临阵脱逃事件。后来樊爱能和何徽被柴荣杀死了,其实在柴荣心里并不像杀死他们。毕竟也是后周的大将,当时后周的确是不占上风,爱惜生命人之常情,所以柴荣还给了他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当时在樊爱能和何徽逃走了之后柴荣还派人去找到他们,让他们赶紧回来一起杀刘崇,要是能够立功自然将功赎罪,不能立功,但是表现良好,也能免除一死。可是樊爱能和何徽并不相信柴荣,或许他觉得柴荣只是想把他们骗回去,或者他们觉得柴荣绝对不是刘崇的对手,反正就是不回去。这两个人要是不回去那也就算了,老老实实的逃命,投奔任何一个藩镇,估计都会热烈的欢迎,但是这两个人敢继续干了不少的蠢事。
当时柴荣的速度是很快的,他早早的到了泽州,而且还开战了,各地的藩镇援兵都在路上,樊爱能和何徽在路上就遇见了不少前往泽州和潞州的援兵。这里面就有我们上面说的刘词,他们见到了刘词,就说前线局势已经崩盘了,柴荣被抓住了,马上就要被杀死了,刘崇马上就要进入中原了,还是赶紧去河阳老巢等着刘崇来吧,不要再去前线送死啦。但是刘词也不是个傻子,听了樊爱能等人的话,只是呵呵一笑,随后还是带着大军支援柴荣,最终在高平之战的后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要是仅仅有这一次的事情,柴荣还狠不下心来杀他们,但是樊爱能不仅影响了刘词一个人,还有一个大将也就是泽州刺史李彦崇,这个李彦崇被柴荣派去驻守在
好版主